系所發展目標與特色

培育優秀的資訊與管理人才,發展四大核心領域

本系長久以來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優秀的資訊與管理人才,針對專業課程,發展為「商業智慧」、「智慧物聯」、「巨量資料」及「互動媒體」為本系四大核心領域,並規劃「商業管理」、「資訊系統」、「雲端網路」、「多媒體」等作為四大課程模組設計。

資訊管理系發展目標

商業智慧

屬於企業電子化的一環,運用在客戶聯絡、庫存管理、績效管理、客群分析、產品收益等系統,能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、加快企業的決策流程。

巨量資料

又稱為大數據或海量資料,意指針對大量資料的整合服務。藉由雲端科技,利用平行運算及搜尋等方式,提供使用者在一定的時間內快速獲得所需資料。

智慧物聯

物聯網是網際網路、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,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,應用範圍包括運輸物流、健康醫療、智慧環境等領域。

互動媒體

數位內容是近年重要的產業,藉由融合美學、科學、企劃及各種領域知識,加上應用資訊科技來製作數位內容,如數位遊戲、E化教育、智慧行動裝置APP、3DAR/VR等。

課程設計

四大課程模組:商業管理、資訊系統、雲端網路、多媒體

商業管理

企業管理、專案管理、電子商務等課程

資訊系統

系統分析、資料庫設計、軟體工程等課程

雲端網路

網路管理、雲端運算、資訊安全等課程

多媒體

數位內容、互動媒體、AR/VR應用等課程

學術與實務結合

實現卓越教育與實踐

頂尖師資 × 卓越研究

本系擁有近30位專業教師,其中包括四位榮登全球前2%的頂尖學者,專攻社會科學、人工智慧與數位教育領域。自107年起至114年間共累計完成56件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。

多重實習規劃 × 產業接軌

本系推行『雙實習規劃』與『五專+二技雙學制實習』,每年平均實習人數達60人以上,與超過百家企業合作,搭建學生與產業無縫接軌的橋樑。

專題實作 × 創新應用

學生從創意發想、系統分析、技術開發到產品推廣,完整體驗產業開發流程。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資訊競賽與學術研討會,強化研究能力與實務經驗。

產學共創 × 雙贏未來

建立五大產學合作模式,包括產學合作專案、研究合作、業師協同教學、企業獎學金與實習機制,確保學生與企業能夠無縫對接。

先進設備 × 多元學習環境

設有17間特色實驗室、6間專業電腦教室、2間人工智慧運算教室,近80台高階運算效能電腦,支援雲端運算、人工智慧應用、互動多媒體等前沿技術。

國際證照 × 就業競爭力

已設立Adobe Certified Associate (ACA) 國際證照、經濟部ITE資訊專業人員鑑定、iPAS經濟部產業人才能力鑑定等實地考場,積極推動學生參與專業證照考試。

師資與學生

優良的教學團隊與多元的學習成果

26 位專任教師
17 間特色實驗室
90%+ 升學/就業率
100+ 合作企業

師資陣容

全系26位專任(案)教師,其中教授9位,副教授8位,助理教授9位,師資陣容堅強,輔助學生在學習及實作課程中的多元適性發展。

學生表現

本系招收日間部與進修部學生,平日參加各項競賽皆有優秀成績。五專畢業生繼續升學的比率高達90%以上;二技、四技畢業生就業率亦達到九成以上。

教學環境

完善的硬體設施與學習空間

專業電腦教室共有7間,分別為證照專業電腦教室、資訊系統專業教室、資訊網路電腦教室、多媒體電腦教室、數位內容中心、互動多媒體服務實驗室及多媒體專業電腦教室等。
每間61部電腦,1間高效能運算教室,有51部電腦;26個專題實驗室、研究生兩間,1間演講廳與3間研討會議室。

設備特色

  • 所有專業教室逐年輪流更新軟硬體,保持在最新最佳狀態
  • 提供系上老師指導碩士生研究與大學生專題實驗
  • 每年均有豐碩的產出,供教學與實習用

就業出路

多元化的職涯發展路徑

升學管道

本系畢業生可報考資訊管理、資訊工程、數位內容、多媒體及商管等相關研究所。

就業職位

程式設計師、網管工程師、資料庫管理師、數位內容開發設計工程師、網頁多媒體設計師、網站設計及管理、多媒體商務整合計畫、電子商務系統開發、行動應用開發等工作。

市場前景

目前資訊市場人力仍然嚴重不足而本系同學就業市場廣闊,可從事資訊技術的工作,亦可從事資訊管理的工作,系友遍佈各行各業,以資訊技術服務產業,提昇產業價值。無論在產、官、學界,均深獲肯定。

發展計畫及未來展望

持續創新,邁向卓越

總培育目標

本系落實理論與實務並重的理想,教授資訊管理之理論與技術,訓練學生在商業應用與資訊技術的整合、發展資訊系統技術等領域上,具備一定程度之廣度與深度,特別注重實務訓練,使學生具備發展資訊系統及因應環境變遷之能力,培養職業倫理觀念及服務精神,以養成資訊管理之優秀專業人才。

未來發展方向

人才培養

培養資訊科技與應用之全能專業Plus人才,以因應國家資訊建設之迫切需要。

學術交流

爭取與國內外產官學界之學術交流與建教合作,以增廣學生之視野及實務經驗。

師資延攬

延攬各專業應用領域之師資,推動學術研究與資訊專題實作。

學術活動

積極參與及舉辦各型國內外學術活動,籌設小型研討會場所,促進學術交流。

設備擴增

增設專題研究教室,提升教學研究環境品質。